时间:2022-08-16 23:28:00作者:One Art数字藏品阅读:次
隐私对于 Crypto 来说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很多人不以为然,但也有人在不断专研新的隐私技术,那我们究竟是否应该拥抱隐私呢?
前些天,美国财政部宣布制裁了以太坊混币协议 Tornado Cash,并要求 Circle 冻结受制裁的 USDC 账户,此外,Tornado 的开发者也突然遭到了 GitHub 的暂时封杀。
而在今日凌晨,有人开始将 Tornado Cash 混币过的 ETH 发送到 Brian Armstrong、Beeple、Shaq 等业内知名人士的 ENS 钱包地址,目的是让这些钱包也受到污染,这也被很多网友戏称为加密界的“投毒”事件。
而这一连串事件暴露出来了很多问题,以下是笔者暂时看到的 4 点:
USDC 作为一个受美国监管机构监管的中心化稳定币,自然是无法抗审查的,根据 Circle 首席执行官 Jeremy Allaire 透露,如果他们不冻结受制裁的地址,将面临故意逃避美国制裁合规义务的指控,这可能会导致最高 30 年的监禁。
这里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抗审查是适用于所有人的,因为被恶意“投毒”就会面临审查问题,那此时就关乎到你的财产了,哪怕你是无辜的,你的资产也可能会遭到冻结。
那我们是不是应该拥护一个去中心化的稳定币,最好是使用无需信任的比特币作为抵押品?(注意:WBTC 是需要信任的,它无法抵抗审查,因此 Makerdao 的方法是不可行的,我们首先需要的一个无需信任的 BTC 跨链方案)
此次 Tornado Cash 事件,GitHub 的封杀动作是令人意想不到的,而绝大部分所谓去中心化的 Crypto 项目代码库都依托于 GitHub ,因此有人便倡议建立去中心化的 GitHub,而例如 Radicle 这样的开发工具正在尝试做这样的事。
ENS 将复杂的以太坊地址替换为便于人类记忆的字符,这有助于 Crypto 的普及,然而它也带来了严重的隐私泄露问题。
以往,我们只是通过 ENS 地址来查探别人的财务数据,这仅仅是侵犯了隐私,但并没有造成实际的威胁,而在这次“投毒”事件当中,相关的 ENS 地址都可能会遇到一些麻烦。
这也提醒了我们,ENS 地址并不适合与个人的财务关联到一起。
最后,是 Tornado Cash 协议本身的问题,由于它是一个自由选择使用的协议,因此普通 Crypto 用户不太会去使用这个协议,而像黑客等对隐私需求较大的“用户”才会经常使用 Tornado Cash 混币协议,这引发了美国监管机构的担忧,并最终引来了制裁。
但如果隐私是一种默认选项,网络中的任何交易都带有隐私属性,那么这个网络的抗审查性会更强,当然,监管机构依然会追查相关的涉黑交易,这要求网络提供的隐私属性并不是绝对的,否则整个网络依然会遭到制裁。
而例如 Aleo 以及 Aztec 这样的通用隐私层协议,可能会改善这方面的一些问题,而它们能否平衡监管与协议可用性,会是它们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全球监管机构对 Crypto 行业的监管只会越来越紧,这无疑会对现有的一些脆弱的基础设施造成巨大的冲击,但对一些新兴事物或叙事,这也意味着新的机会。而隐私作为区块链的重要属性之一,往往是被多数人忽视的,希望最近的事件能够改变这种状态,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绝对的隐私是不允许被实现的,这一点不用怀疑。
Tornado Cash被美国政府列入黑名单后,最新的进展有了一正一反两条信息:
正面的信息是Tornado Cash团队正在聘请律师,准备和美国政府打官司。
而反面的信息则是昨天一位推特大V在网上公布了自己最新的遭遇后,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这位大V在Tornado Cash被禁止后,一次无意间和著名的借贷应用AAVE进行了一次交互。但诡异的是当他准备交互时,AAVE却提示他,他的钱包地址被禁止。
显然这是AAVE团队在它们的应用前端中因应美国政府的要求,将与Tornado Cash相关的地址进行了封禁。
这件事值得注意的有四点:
第一,一些知名应用已经开始“自觉”配合美国政府实施这种制裁和封禁。除了AAVE,还有DYDX等。我相信还会有更多的知名应用随后跟进。
第二,这种封禁是在前端,而不是直接在合约层面。因此如果用户知道如何直接和合约进行交互,AAVE还是无法封禁这位用户。不过与合约直接交互门槛就相对高了,已非普通用户能够随意操作的,只有懂技术的玩家可以深入操作。
第三,这个大V的地址被封禁并不是因为他的地址被列入了美国政府的黑名单,而是有人蓄意用Tornado Cash向他的钱包地址发送了一小笔资金,“污染”了他的钱包,恶意将他拖下水。
第四,以目前的技术,当一笔资金从Tornado Cash的地址向另一个地址发送时,还难以分辨这笔交易的企图,即难以分辨它到底是有人用Tornado Cash进行洗钱还是在用它来蓄意“污染”那个地址。
显然,美国政府现在这样“一刀切”的做法已经开始显现出恶果:有人试图把尽量多的人都拉下水,搅乱整个生态,扩大事件的影响,以试探美国政府和整个生态的反应。
我们可以想象的是:这样类似的事件还会继续发生,会在整个生态中蔓延和发酵。
那么什么样的人会首当其冲遭殃呢?
网上被公开了钱包地址的大V、名人乃至项目方。
我马上能想到的就有以太坊基金会的钱包地址、V神的钱包地址、各个知名DeFi团队的持币地址、各个知名NFT团队的持币地址、各个知名链游团队的持币地址、各个知名交易所的地址,甚至持有大额资产或者知名NFT的大户们的地址。
只要这些地址被“污染”得足够多,涉及的人足够多,那么事件的影响就会足够大。
而要污染这些地址,在技术上一点难度都没有,而且成本非常小。
而一旦事件真的朝这个方向发展,我认为有三种情况可能会出现:
第一,大户们会把自己的资金分散到多个钱包。但这样操作很麻烦,而且很显眼,并且很容易被发现,所以即便被分散也同样难逃“黑手”的“栽赃”。
第二,大户们会把自己在以太坊生态中资产的全部或者至少相当一部分兑换成法币暂避这个风险。而这会波及整个以太坊生态中的代币,尤其是一些知名项目的代币,会严重拖累整体的市场行情。
第三,大户们会把自己在以太坊生态中资产的全部或者至少相当一部分兑换成其它的数字货币。我觉得最有可能的两个目标是比特币和门罗等隐私币。而比特币的可能性最大,因为它的体量大,可以容纳的资金多。这一方面会拖累以太坊生态代币的价格,但另一方面会拉升比特币和一些隐私币的价格。
事情会不会向这个方向发展,我们还要继续观察,但我相信“黑手”不会就此罢手。而如果事态真的向这个方向发展,后果恐怕难以想象,短期内会对以太坊生态造成重大的冲击。
这个风险我们不能不引起注意。
因此,我建议手中如果有相当资产在DeFi中的用户,现在先从这些应用中撤出部分资产;资产在一定数额以上的用户,现在先暂时把一部分以太坊和以太坊生态中的知名代币换成比特币,暂时规避一下这个风险。
区块链网专职打假记者陈思华报道: